老人不宁腿综合征慎防动脉硬化
老人不宁腿综合征慎防动脉硬化
“不安腿综合征”是老年人的通常病,多数病人发生在休息时,有时会觉得双侧小腿(膝踝之间)发生难以忍受的非疼痛性不适,如酸胀、麻刺、瘙痒及虫爬样觉得,两条腿怎么放也不舒适,因此在床上辗转反侧、坐卧不安,如果拍打、推拿小腿或起床活动后,症状可暂时减轻,以后还可发生;少数病人也可发生在走路时,步行一段路后,便发生小腿无力、酸胀、抬不起脚、疼痛等症状,发作严重时痛如刀割,不得不停止走路,蹲下或站立休息一会儿,才又可走路。
在正常情况下,肌肉组织内的血液循环,能保证肌肉活动时养料和氧的充分供给,伴随带走各种代谢废物,使肌肉活动自如。但当供给肌肉血液的血管发生硬化,发生血管内腔狭窄,引起供血量减少和代谢废物堆积时,肌肉的正常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该病。老年人多有动脉硬化,故易发本病。
此病之所以多发生在休息时,是由于此时人体处于安静状态,心率变慢,血流迟缓,小腿又阔别心脏,供血不好,从而影响肌肉的活动;部分病人发生在走路时(特殊是快走),是因走路时小腿的肌肉能量需求增多,耗氧量增大,代谢废物也增多,此时狭窄血管内的血液,已不能承担全部运输任务,于是便会发生跛行现象。
要控制本病的发生、进展,必需预防动脉硬化。那么,该采用什么方法预防呢?
避免精神紧张并戒烟限酒
情绪激动、焦虑、抑郁,生活无规律,过度劳累,大量吸烟和酗酒,可影响血脂代谢,使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易促发动脉硬化形成。另外,上述起因还可引起血压波动,对血管不利。因此,应注意避免精神紧张,不吸烟,少饮酒。
采用中医辩证论治是最为理想的方法,推荐“汉方通痹汤”。
用汉方通痹汤治疗: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汉方通痹汤治痹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温经止痛
痹症的成因以寒湿二邪为最常见,引起的病变,又是以“塞邪凝涩”“经脉闭阻”为主,症状是以肌肉、关节、筋节等的酸胀、疼痛为主,若日久积深,寒湿与痰瘀凝滞于末梢关节或踝、髋、趾等处,形成有形之物,呈梭状肿大之“历节”改变,甚至出现骨组织疏松、脱钙或增生(呈类风湿样改变)。痹症若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或因肿胀酸软功能受限(重着),不论其兼证的偏寒、偏热,在临床上都有一个特点:得热则痛减,得热则舒,遇冷痛剧。因此,在中医辨证论治上都应以温经止痛,温通行滞,温通参湿为主治,再结合证型之偏寒、偏湿、偏热、偏瘀而加减。
第二阶段:调理气血
中医认为导致痹症的根源是“本虚”,其症状表现为“标实"。风、寒、湿之气所以能深入经脉筋骨、甚至脏腑,是人体气血虚损所导致。故《内经》说“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疼痛、肿胀、甚至麻木儡硬,皆为“标实”的表现。在治疗上多是以止痛为先。第二步则是在疼痛缓解的基础上,采用标本兼顾的论法,这是巩固疗效的关键。很多病人不了解这一点,当疼痛缓解后即停药,结果,不久又因外感、劳累等因素而引起疼痛复发。实际上第二步调理气血非常重要,即把止痛药和调理气血药结合起来,但不宜骤用竣补之品,必须待疼痛、肿胀基本消夫,舌苔转薄、口中和,方可用补,还应间以行滞、豁痰、通络之品。
第三阶段:峻补真阴
补虚是治疗痹症的根本。汉方通痹汤认为:“诸痹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面为此诸症”“是以治痹之法,宜峻补真阴,使气血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这种观点曾遭到很多医家批评,实际上汉方通痹汤强调了痹症“本虚”的一面,诸家在治疗风寒湿痹时,往往多用温经活血、温阳通络、温化寒湿之药,这些药确能洽,,但易耗伤阴津,故后期临床多见阴虚液衰,精血不足之象,所以汉方通痹汤强调要以峻补真阴之品以使气血流行,则虚热自退而疼痛解,此乃治本之法。初期止痛,用药俱偏于辛温,不如此则不能止痛;中期则温通与调理气血并行;后期则以补虚收功,这样才能巩固前一阶段的疗效。
以上为汉方通痹汤治痹三个步骤,三者是可分而不可离,不能截然分开,是互相联系,但又各有侧重,不可偏执。
咨询
-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ghi.com/yfzl/9201.html
- 上一篇文章: 动脉硬化一般如何诊断这5类人更易动脉硬化
- 下一篇文章: 老年朋友,当心动脉硬化闭塞症缠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