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合剂对高血压合
近期,一场以“从高血压管理到血管管理”为主题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高峰论坛在首都北京召开。医院胡大一教授、孙宁玲教授,医院严晓伟教授,医院赵冬教授共同担任本次会议主席。胡大一教授在开场致辞中特别强调了ASCVD预防新策略——从高血压管理到血管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会议的“专家观点荟萃”议题中,与会专家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医院祖凌云教授则就“苯磺酸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合剂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内皮微粒的影响”研究,验证了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10年心血管病风险较基线有明显下降,血压血脂达标的结论,并以实验的方式初步探讨了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改善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机制。
动脉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管内皮在高血压/高血脂的心血管事件链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微粒(micropaticle,MP)是近些年发现的反应细胞功能状态的一个新的标志物,它是从细胞浆膜面以出芽的方式产生的微小囊泡。内皮细胞来源的MP本身在生物学功能上有两面性,一方面其具有促进内皮修复、内皮细胞存活等生理作用,维持内皮功能的稳态;另一方面内皮MP参与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调节血管舒缩因子导致内皮功能失衡参与致病。可以说内皮MP(如图1)在HTN-HLP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图1.内皮MP与血管内皮功能
本实验以在临床上观察初发高血压高脂血症(HTN-HLP)患者内皮功能和靶器官损害的情况及其对药物干预的反应、观察HTN-HLP患者血浆不同细胞来源MP的水平及其对药物干预的反应及在细胞功能上观察治疗前后血浆MP对内皮的作用为研究目的;入选年龄30~60岁的初发高血压患者(血压为/mmHg到/90mmHg)、既往高胆固醇血症或者目前高脂血症(LDL-C≥3.37mmol/L或TCHO≥5.18mmol/L)的HTN-HLP患者为实验组,以与HTN-HLP组年龄、性别匹配,无既往病史人群为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以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5mg/10mg)为基础的药物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以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为基础的降压降脂疗效确定,SBP/DBP降幅在25/13.0mmHg,单纯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SBP/DBP下降14.9/13.0mmHg,TC降幅在1.45mmol/L,LDL-C降幅在1.27mmol/L,同时研究发现实验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管顺应性明显改善(如图2、图3),Framingham心血管疾病评分10年心血管病风险也较基线有明显下降。联合降压降脂治疗使CD内皮MP水平逐渐升高,与血中内皮标志物水平呈一致性变化(图4),提示治疗后内皮MP的升高可能反映内皮功能的改善;细胞实验发现治疗后的MP可以抑制内皮细胞表达VCAM-1及ICAM-1的能力(图5),其作用推测主要归功于EMP,进一步确证了内皮MP水平与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了降压降脂联合治疗改善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内皮功能的机制。
▲图2.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治疗内皮功能改善
▲图3.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治疗血管顺应性改善
▲图4.治疗前后内皮MP变化情况▲图5.治疗前后MP对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因子的影响
本研究全面从内皮功能的血清标志物、血管壁顺应性、炎症状态和MP方面评价低、中危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情况;观察了联合降压降脂治疗后EMP的变化规律,发现降压降脂治疗早期内皮MP呈上升趋势并可能反映了内皮功能的改善;探讨了内皮MP对内皮细胞黏附因子表达的影响,提示内皮MP不仅仅是作为内皮功能的标志物,极有可能与内皮细胞形成环路改善其功能,这对于深入了解高血压/高脂血症致内皮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为寻找改善内皮功能治疗靶点和药物研发等方面提供研究基础。
医师简介
祖凌云医院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兼任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转化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秘书、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精准医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促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北京药理学会心脑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并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学基金,首都特色发展基金,中国医师协会探索基金,北京大学医学-信息交叉基金等项目。
END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转载请注明:http://www.mdghi.com/yfzl/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姚教授又一力作抗动脉硬化专家先健
- 下一篇文章: 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加速人体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