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ldquo头号医生



股腘动脉病变多为闭塞病变,且病变往往合并陈旧血栓,表现为长段、弥漫性病变。早期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外科开放手术,但是其创伤较大、恢复慢,且部分患者不能耐受。随着近年来腔内技术的应用,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治疗也逐渐依赖于各类腔内治疗手段。在中国血管论坛暨年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CEC)期间,医院血管外科的崔凤奎医师就旋切技术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作了精彩的演讲。

临床的治疗策略

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植入术以及一系列减容技术逐渐被应用至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治疗中。

PTA是通过将斑块暂时移位从而获得管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血管会发生弹性回缩,且操作的过程中有产生夹层的风险。

支架植入术是通过使斑块永久移位从而获得管腔,但是股腘动脉的生物力学特性有导致支架断裂的风险,且术后3~9个月股腘动脉生物力学特性所致的内膜增生、陈旧血栓未清除、炎症反应、血管壁慢性生物反应等有造成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支架植入术治疗股腘动脉狭窄病变,1年随访显示多款金属裸支架的通畅率均低于80%。

定向斑块旋切术通过永久去除斑块能够最大程度的恢复自体血管管腔,因为不使用球囊扩张从而避免了气压伤和血管的弹性回缩,同时也减少了支架的使用。一项单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纳入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PTA治疗组(n=)和旋切治疗组(n=),随访24个月,PTA组补救支架的使用率为6.1%,旋切组补救支架的使用率为0%。

病例分析

病例1(女性,55岁)

主诉:左足足底局部疼痛、变黑1周。

高危因素:糖尿病10余年,脑梗塞11年,肾功能不全12年。

查体:左足跟破溃结痂,直径3cm,双侧胫后、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左足末梢发绀。

ABI:左侧0.3,右侧0.5。

CTA:左侧股浅动脉多发狭窄病变(Figure1)。

行定向斑块旋切术,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左侧ABI恢复至0.75。

Figure1

左侧股浅动脉狭窄病变

病例2(女性,64岁)

主诉:左足青紫疼痛1周。

高危因素:糖尿病史20年;高血压病史20年,脑梗塞病史1年。

查体:左足青紫发绀,发凉,左腘动脉以及远动脉未触及搏动。

ABI:左侧:0.32,右侧:0.8。

CTA:左侧股浅动脉多发闭塞病变(Figure2)。

行定向斑块旋切术,术后血管恢复再通,患者症状消失,左侧ABI恢复至0.7。目前随访6个月,血管仍保持通畅。

Figure2

左侧股浅动脉闭塞病变

总结

定向斑块旋切术的使用适应证主要是短段、多个、分散病变以及跨关节病变和严重钙化的病变。能减少多个、长段或跨关节支架的植入,同时能克服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球囊(DCB)等其他治疗手段对高钙化病变治疗效果不佳的缺陷。

斑块旋切、溶栓、吸栓等减容手段进行良好的血管准备同时配合DCB,必要时植入补救支架,是股腘动脉腔内治疗提高通畅率的关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ghi.com/lctx/11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