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贵教授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



点击蓝字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全身性疾病,无论心脏、大脑,还是外周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都会造成相应器官出现狭窄而产生严重并发症。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是当今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死亡率达57%以上。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吴宗贵教授在第五届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上做了题为《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与出路》的主题报告,分析了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现状,并提出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根本,AS的发展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AS的危险性不断增加,严重时会产生斑块破裂、堵塞,造成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主要是管腔狭窄,影响血流的通过,造成脏器缺血性损伤。从心血管病领域来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临床中主要造成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斑块则危险性很大,临床中,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一旦斑块破裂,斑块破裂的地方产生血栓形成的大小就决定了病人的临床表现:若血栓形成不大,还有少部分血流通过,则为不稳定性心绞痛;若斑块堵塞,造成血流的中断,则会造成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在AS的防治上,他汀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他汀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目前随着研究的不断增加,他汀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他汀在临床中出现了包括神经、肌肉、肝脏损伤等副作用。研究显示,他汀治疗的依从性越高,新发糖尿病风险就越高。这些副作用的出现限制了他汀的临床应用。

  58项他汀临床试验荟萃分析结果(治疗组76,;安慰剂71,)显示,他汀在应用第一年降低心血管事件达到10%,第二年达到24%,第三到五年为33%,第六年以后他汀降低发生率达到26%到45%,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他汀的治疗还有一定的空间,也说明他汀类不是抗AS的全部,亟需非他汀类药物的治疗。联合联合中医药的应用,可以提高稳定斑块、消退斑块的有效率、提高临床治愈能力,是临床中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名卒中、TIA或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运用他汀的治疗发现有26%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了逆转,15%的患者斑块稳定,但是,有近60%的患者AS斑块处于进展状态。这一治疗现状提示我们在治疗控制稳定斑块的前提下,仅仅依靠调脂、降压等危险因素控制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求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靶点不能仅仅放在危险因素的控制上,而是应该转变治疗模式,从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到靶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更好地防治心血管疾病。

  在针对靶点治疗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以“搜剔疏通”通络药物组方的复方制剂通心络胶囊在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疗效确切。

  年,由吴以岭院士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课题启动,开始了通心络抗AS作用的系统研究。医院张运院士、中医院杨跃进教授等在内的众多心血管、脑血管等领域专家对通心络展开了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发现通心络具有以下作用:显著调脂;增加斑块的声学密度;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含量;降低斑面积和斑块负荷;降低斑块内脂质沉积;增加斑块内胶原及α-actin含量;显著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降低易损斑块易损指数。这些研究结果均发表于国内及国际权威杂志。

  通心络不仅具有降脂抗凝保护血管内皮作用,亦可通过调整全身性NEI网络稳态机制并修复外膜损伤,发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解除血管痉挛作用,尤其是其稳定易损斑块作用与辛伐他汀相当而未见副作用。张运院士将该研究以“传统中医学对现代医学的挑战”为题表于《美国生理学杂志》,并被《AmJPhysiolHeartCircPhysiol》编辑部评论为“传统中医药对现代医学的挑战”,“为未来可能发展成为心脑血管病事件的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

  斑块内新生血管是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它是导致斑块内出血的直接原因。血管新生可以使斑块增大,增生的血管也会引起由斑块收缩、痉挛而导致斑块中的新生血管破裂,使斑块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加,导致管腔狭窄,进而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血管新生有多种机制,炎症、氧化应激等都是血管新生的病理基础。

  年,通心络抑制斑块内炎症性微血管新生作用研究证实:通心络可以抑制血管外膜滋生血管的滋生,减少斑块负荷,增加斑块内平滑肌及胶原成分,减少巨噬细胞及脂质含量,降低斑块易损指数,降低斑块内炎症及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水平,从而降低易损指数,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研究结果发表于《欧洲心脏病杂志》。

  医院张运院士牵头,联合国内30医院开展的“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例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可以显著抑制CIMT进展,抑制斑块面积进展。

  通心络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及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且从中医和西医不同角度均可以诠释通心络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消退斑块的机制。从中医的角度分析,通心络在络气虚滞、脉络瘀阻、脉络拙急、脉络瘀塞等方面均可发挥作用。从西医的角度看,它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血管内皮保护、外膜损伤的修复等途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微血管痉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等从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发挥作用。这一“中药通心络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活血化瘀类中药只针对AS斑块的高危因素,而通心络可对斑块本身进行干预。高学敏教授指出,动物药与植物药、矿物药、菌物药相比,活性成分作用强,疗效更显著,毒副作用更低。通心络以水蛭、全蝎、土鳖虫、蝉蜕、蜈蚣动物药入药,比同类中成药药理活性更强,脂溶性成分更高,更易透过血脑屏障,临床效果更好。

  通心络通过几千篇研究,从多个机制层面,显示出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良好证据和优势,且已经过长时间临床实践,其疗效和安全性毋庸置疑。一项纳入篇临床试验、共计例(通心络组人,对照组人)患者的研究发现,与其它化学药或中药相比,单独使用通心络胶囊的神经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通心络胶囊组与对照组的各类型不良事件发生率均相当,说明通心络长期服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因此,临床推荐他汀类药物与通心络联合应用,更有效地抑制斑块进展,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减少他汀用药风险。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哪家好
西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ghi.com/yfzl/9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