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



分享给每个想到的人

眼底照相能够有效的检测出眼底的一些病变,能够很好的对眼病作出诊断,从而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眼部疾病的筛查与诊断是很有帮助的。根据“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这一宣传口号,来简单解释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眼底照相。

01

为什么要做眼底照相?

眼底是指用肉眼无法窥见的眼球后段组织,眼底病种类繁多,大多数对视功能损害较大,而且早期病变难以被发现,高危人群必须定期检查排查风险。由于缺乏了解,不少眼底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专业的诊治,导致视力受到不可挽回的损伤,部分甚至完全失明。如果能及时发现,早期治疗,不仅效果好,恢复时间也短,而晚期治疗则难度大、恢复时间长。所以,眼底检查非常有必要。眼底照相机相比采用眼底镜检查眼底病变的方式,眼底照相机具有直观、准确、易用等优势,能够为眼科医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正常眼底

02

让眼底筛查的结果更客观

作为诊疗的关键一步,眼底检查在眼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意义又不仅局限于对眼科疾病的诊断。由于眼底富有各种动静脉血管,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肾炎、妊娠、白血病、贫血等都会引起眼底变化,眼底检查已经成为监测多种全身性疾病的重要依据。在传统诊断方式中,医生们通过肉眼和主观判断,很难对眼底病变作出准确客观的分析。因此,在临床中引入先进光学仪器和计算机辅助系统,逐渐成为新的行业发展趋势。

免散瞳技术使眼底检查更便捷

免散瞳眼底照相机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快速完成双眼检查,也避免了药物敷瞳带来的痛苦和不便,成为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的首选。眼底照相机利用人眼的暗光顺应原理,无需散瞳剂即可在短时间内获取眼底微循环影像,且成像清晰,能够看到更多细节,极大地缩短了诊断周期,并减轻了散瞳剂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免散瞳技术因其操作简便、效率高的优势提高了眼底疾病筛查的可及性,同时也适用于青光眼、高血压等不适于进行散瞳检查的患者。以前由于散瞳剂的作用,可能高血压病人使用后血压会更高。现在免散瞳照相检测一般只需要1.9分钟,很适合于急诊病人。

哪些人需要做眼底照相?

1、高度近视人群

一般将高于度近视的眼睛称为高度近视眼,又称为病理性近视眼。高度近视眼眼轴比普通人的长,视网膜随着眼轴的变长而被牵拉变薄,即使是年轻人,发生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眼底出血等的概率也比正常人高。因此,提醒所有高度近视患者,应至少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防患于未然。

2、高血糖人群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影响视力,是四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下者,发病率为35%-56.7%;病程10年以上者,发病率增至70%-90%。因此,建议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的5年内一定要进行一次眼底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进行首次眼底检查,无病变者每年进行复查,病变严重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眼底检查。

3、高血压人群

高血压病随着病情进展,眼底小动脉出现硬化。当高血压病晚期或高血压急症时,血压急骤升高,会出现视网膜水肿、渗出和出血。因此,追踪眼底血管变化,对判断高血压的病期、类型和预后有一定价值,尤其是血压长期控制不稳定者,应至少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

4、高血脂人群

患有高血脂、贫血、肾功能不全、心脏病等疾病的人群需注意,这些疾病可能会引起视网膜血管阻塞(俗称“眼中风”)。视网膜出血及玻璃体积血等病变,危害中心视力,引起视力下降,严重的可致盲。因而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必不可少。

5、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老年性黄斑变性为眼底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和色觉改变,大多发生于50岁以上,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当前老年人致盲的主要疾病。尤其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极易忽视,从而延误治疗,因此,50岁以上中老年人应每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

6、青光眼及高危人群

青光眼是一组具有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眼病。当眼压超过视神经的耐受范围,视神经会被压坏,导致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视神经的萎缩。其中有些患者的视神经耐受能力弱,即便眼压是正常的,视神经依旧会出现萎缩。提倡青光眼患者及高危人群每年定期筛查,于眼科门诊行眼底视神经照相、眼压及视野等检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青光眼。

国民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体检,但是你做过眼底检查吗?给眼底拍过照片吗?在爱护眼睛的每一天,别忘了给眼底拍个照片!

医院领导大力支持下,积极发展学科建设,投入巨资购买眼底照相仪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仪(OCTA)。洞察秋毫,瞬息之间展示清晰眼底;8月10日,我院眼底照相仪、OCT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检查仪正式投入使用,眼科诊疗技术再上新台阶,为广大群众看病就医带来方便。

-

供稿:五官科罗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ghi.com/yfzl/13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