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B可否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我们所能了解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点:1.AngII引起血管收缩、导致高血压,继发性引起AS;2.AngII促进平滑肌细胞增值与血管重构;3.RAAS抗纤溶系统;4.AngII引起内皮细胞依赖性舒血管功能减弱;5.AngII导致炎症作用,引起内皮细胞产生粘附分子升高;6.AngII在氧化应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激活NAD(P)H氧化酶,后者是血管组织、心肌细胞中活性氧的主要来源。可见,AngII在AS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AngII1型受体拮抗剂ARB是否可以减慢粥样硬化的进程、减少OS和炎症?
在年最后一场国际大会AHA上,RonnieRamadan等发表了AR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相关研究,该研究入组了例基线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65mm的患者,2:1随机接受缬沙坦80mg(滴定到mg)或安慰剂治疗,基线、12个月、24个月时进行双侧颈动脉MRI检查,观察颈动脉球部血管壁体积(VWA)和血管壁厚度(WT)的变化。
广州医院心内科的专家教授在给我们分享AHA热点时介绍到该研究缬沙坦组患者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颈动脉球部VWA(p=0.),而安慰剂组无显著变化;观察血管壁厚度时,缬沙坦组较基线未明显增加(p=0.31),安慰剂组血管壁厚度显著增加(p=0.);使用缬沙坦患者的斑块厚度(p=0.)也较安慰剂组(p=0.16)显著降低。三项指标组间均有差异且是独立于他汀治疗和血压变化。
专家提到动脉粥样硬化是持续性、进展性、炎症性且伴有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两年”可能是一个关键时间点,使用ARB可能延缓了AS的进程甚至是逆转了AS。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如果斑块较大且有明显狭窄,可考虑使用大剂量ARB类药物。而该研究中mg大剂量的缬沙坦是否所有患者均可以耐受,在临床上还需要个体化考虑。
谈到评估粥样硬化的方法,专家表示现在已经进去医学影像非常重要的时代,各影像学检查也存在很大差别。上述研究使用MRI观察粥样硬化的变化情况。MRI稳定性非常好,鉴定“是”或“不是”很清晰,可以观察动脉的冠状面和矢状面、管腔、管壁、斑块大小,尤其是管壁组织是否存在纤维化、炎症或钙化,也可以观察不同部位动脉如颈动脉、主动脉等,还有腹壁脂肪,国内外很多研究应用MRI评估治疗粥样硬化的效果。但是MRI价格贵、操作时间长,所以每天所能检查的患者人数非常有限,往往MRI对肿瘤、软组织的诊断应用更多,在AS方面较少。相比之下B超鉴定“是”或“不是”则不那么可靠,会因操作人员、器械的不同造成人为误差。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仍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来探索ARB在干预AS进程中的作用,同时上述研究也仅发表了摘要,待全文发表后可以进一步分析研究。
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治疗方法转载请注明:http://www.mdghi.com/xgyy/3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正确认知
- 下一篇文章: CEUS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