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有你丨一封来自八旬脑梗患者的ldq



近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的病床上

一位86岁的老人表情认真、

声音清晰洪亮地朗读感谢信

这一封“有声”感谢信,是这位耄耋老人

专门为守护他健康的“白衣天使”而写的

而这样清晰洪亮的声音来之不易

八旬老人突然脑梗紧急送医获救

时间回到年11月中旬,86岁的鄢大爷在参加老年集体活动时,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右侧肢体有些僵硬、麻木,家人赶医院就诊。

在和鄢大爷的病情交流中,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彭红梅发现其逐渐出现口齿不清、右侧肢体无知觉等症状。彭红梅初步判断鄢大爷患脑卒中的可能性较大,随后的CT、心电图等检查报告,更印证了彭红梅的判断。

彭红梅说,这个病的特点就是病程发展快、造成后果重。静脉溶栓治疗是脑卒中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考虑到鄢大爷年事已高,治疗过程中,彭红梅除了把控药物的剂量、用药速度等,还安排护理人员时刻监护他的语言表达、肢体运动、精神状态、血压等情况。鄢大爷的病情有了好转。

入院治疗第三天,彭红梅提出,请康复医学科联合治疗。对于她的治疗方案,鄢大爷的家人很疑惑,“人还躺在病床上,怎么康复治疗呢?”

“药物和手术是临床‘治愈’,但是语言功能、肢体功能并没有恢复,康复治疗开始的越早,功能恢复的效果才越好,致残率才会减少。”彭红梅解释道。

仅2个月语言、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在与鄢大爷家人沟通后,医院神经内科联合康复医学科对鄢大爷的病情进行充分评估,为他进行针灸、运动疗法、低频脉冲电治疗等康复治疗。几天后,奇迹出现!鄢大爷的右手可以自由活动了!

在治疗过程中,彭红梅发现,鄢大爷不时感到焦虑,总担心恢复不好,会对以后老年生活造成影响,给子女增加负担。

了解这一情况后,彭红梅和科室医务人员常常陪他聊天,给他解闷、纾解心中的担忧。“鄢爷爷,不用太担心,你看你的身体一天比一天恢复得好了,我们会帮助你,你可不能没信心哦!”

在医务人员和鄢大爷共同努力下,鄢大爷从一开始只能发出模糊的声音,到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肢体僵硬,到能独立完成刷牙、洗脸等生活中的小事……随着身体的状况的好转,鄢大爷再次露出了笑容,他还不时与医务人员开点儿小玩笑。

出院前夕,鄢大爷自己拿起水杯喝水,喝完后他还下床,走了几步到病房的窗边,欣赏一下外面的景色,透透气。如果没有特别注意,恐怕很难将他与一个刚刚发生严重卒中的老人联系起来。

对于卒中患者最关键的就是“抢时间”

“脑卒中治疗必须要与时间赛跑。对脑卒中病人来说,多耽误一分钟,就可能多坏死万个脑细胞。”彭红梅说,脑卒中最佳的黄金抢救时间是3小时内,4个半小时是卒中的有效抢救极限。

挂号、诊断、缴费、取药、手术……医院传统的流程,人们永远跑不赢脑卒中对大脑的损伤速度。

为搭建这一生命快速通道,早在年12月30日,医院卒中中心挂牌成立,该中心由神经内科牵头,集合急诊科、影像科、康复医学科和ICU等科室技术力量,让病人更快进入“卒中单元”,畅通诊断到治疗、康复、预防等各个环节的“绿色通道”。

“鄢爷爷被送过来时,大血管闭塞,病情十分凶险,好在发现和送医比较及时。”彭红梅说,早在“”将其送来的路上,医生和护士就已接到通知,提前等在那里;期间,验血、CT检查都走绿色通道;而家属在考虑是否溶栓时,溶栓医疗团队已进入随时待命状态。

医院的努力“抢时间”,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只有小部分的脑卒中病人在黄金救治时间窗内送医。“记住‘1’‘2’‘0’——‘1’看1张脸:两边不对称、口角歪斜;‘2’查2只胳膊:平行举行,单侧无力;‘0’聆听语言:言语不清,表达困难。”彭红梅说,一旦出现以上症状需及时就医,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敲黑板划重点

一、什么是脑卒中?

卒中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死亡杀手。卒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脑中风”,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二、脑卒中如何预防?

1.控制风险因素,是预防脑卒中发生的最好办法。最重要的风险因素是高血压,发现高血压,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压达标,一定要用药物控制,坚持服药。

2.注意饮食。脑卒中跟高血压有关,高血压又跟动脉硬化有关,所以预防动脉硬化对于防止脑卒中非常重要,很多食物可以降低胆固醇。尽量少吃油脂高的食物,如动物油,少吃肥肉、奶油,少吃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鱼籽。

3.要喝牛奶和酸奶,补充多种氨基酸,富含碘的食物,如紫菜、海带,都能防止动脉硬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钾,能够保护血管。尽量选择植物油,如花生油、芝麻油,含有不饱和的脂肪酸,能够降低胆固醇。

来源:i青白江

记者:罗冬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ghi.com/lctx/11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