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脚凉麻要预防动脉硬化闭塞症



俗话说“人老先老脚”。中老年朋友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平时觉得腿脚冰凉、怕冷;行走一段距离后小腿肚子常感到酸胀,停下来休息后又能行走一段时间,可走了没多久,又要休息一下才行。这可能预示着一种潜在的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随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人群的不断增加,下肢动脉硬化患者人群也比往年多出了四倍,国际医学专家说它是一种比癌症更可怕的疾病。

近日,本报特医院动脉硬化闭塞症科王梅专家,与大家交流中医如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腿脚凉酸痛摸摸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很弱

50岁左右的中老年朋友要尤为注意腿脚怕凉及酸麻痛。根据以下症状可在早期自我诊断:步行一段距离后小腿肌肉酸痛,小憩片刻,酸痛感可缓解或消失,但再复行走一定距离后疼痛又会加重,这就是所谓的“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离越短,直至最后丧失行走能力。

当你经常脚发凉,或者走几百米后小腿肚子就疼,就应在早起和晚睡的时候看看自己的脚部皮肤颜色,下肢缺血时脚部皮肤颜色往往是发白的,或者是紫红色,还可摸摸脚的温度,有病的脚会比较凉。摸一摸足背动脉有没有搏动,如果动脉搏动正常,即可排除,如果足背动脉搏动很弱或消失,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能性就很大。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治疗费用高、后患大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千万不能拖,疾病后期,动脉甚至可能从硬化狭窄演变为完全闭塞,即使在休息时肢体亦处于极度缺血状态,神经末梢产生剧烈的疼痛称“静息痛”,尤以夜间和冬春季节气温较低时症状严重。

同时皮肤、肌肉组织缺血使其活力逐渐丧失,最终会出现患足特别是脚趾溃疡或者发黑坏疽,坏死部位的反复感染用一般药物常无法控制,产生所谓的“老烂脚”,医院就诊,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虽能部分改善残余肢体的血流,但已经发生坏死的那部分肢体仍需进行截肢手术。

一部分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手术下支架后,后半生就必须吃溶栓药,时间久了,支架的周围还会形成血栓。还有人工血管置换、旁路重建等,费用昂贵不说,且接头会形成血栓,创伤大、风险大,不适宜于严重心脑血管疾患和糖尿病的患者。

中医称为“脱疽”病根儿在血泣不通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早了几千年,称为“脱疽”。《黄帝内经》对脱疽就有详细的论述,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由此可见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的“病根儿”有着清晰的描述,即寒邪导致血泣不通。因而中医在治疗办法上就能抓住要害,对症施治。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的病因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在临床上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因此在用药上目的明确,方法多样,辨证施治。中医在治疗初期下肢动脉硬化患者时以“温阳通脉、活血化瘀”为纲,同时根据患者本身不同的体质、生活习惯等特点有针对性的用药。

三位一体复通疗法

手脚怕凉,腿肚子酸麻痛都是由于血流不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首先使麻痹的血管植物神经恢复正常,溶栓通脉,恢复血管通畅,建立丰富的侧支循环,促进组织再生。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精髓的继承,根据“气为血帅”的中医理论,利用中医“消、托、补和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实者消之”的治病原则,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温经散寒、疏通经络、化腐生肌的纯中药方剂辨证施治。

证型不同,病因不同,需要分别施以不同方案。使用三位一体复通疗法疏通经络,改变血管内壁的弹性,快速修复受损的瓣膜,使突起的团状、条索状血管团逐渐缩小、平滑。通过调整机体功能,消除血栓形成的因素,防止产生新的血栓,这样,患肢血管就可以进行正常的代谢,消除腿脚疼痛及酸麻凉、甚至是末端萎缩溃烂等。

医院

医院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性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ghi.com/jbzs/4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