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区健康人群中心血流动力学和动脉硬化



北京社区健康人群中心血流动力学和动脉硬化参数随龄变化差异的调查作者:王晋丽陈韵岱石亚君薛浩张伟光郜玲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杂志,,96(23)

摘要1

目的

观察健康人群中心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外周动脉僵硬度随龄变化的特点。

2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对年4—7月北京市8个地区18岁健康人群进行横断面研究。共纳入例受试者(其中男例,女例),平均年龄(56±14)岁。入选人群按照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为六组,测量动脉硬化和中心血流动力学参数: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心踝脉搏波传导速度(haPWV)、中心动脉压(cSBP)、反射波增强指数(AI)和反射波增强压(AP),观察组间差异和随龄变化趋势。

3

结果

入选人群的研究指标cSBP、AI、AP、haPWV和baPWV平均值分别为(±12)mmHg,(90±18)%,(-5±9)mmHg,(±)cm/s和(±)cm/s。随着年龄的增加,cSBP、AI、AP、haPWV和baPWV逐渐增高;每增加10岁,cSBP平均增加3mmHg,baPWV平均增加97cm/s,haPWV平均增加62cm/s;60岁以后cSBP、AI和AP增加幅度减小,而haPWV和baPWV增加幅度更加明显(P0.)。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发现:平均动脉压为cSBP的主要影响因素(b=0.,P0.),而baPWV和haPWV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b=8.,5.;P0.),AI和AP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身高和静息心率(b=-0.,-0.和b=-0.,-0.,P0.)。进一步按年龄分为≤60岁组与60岁两组,利用回归分析比较两组之间年龄对观测指标的影响,发现:≤60岁人群中,AI的变化更为显著,而60岁人群中baPWV变化更为显著。两组比较cSBP无明显差异。

4

结论

健康人群中心血流动力学在≤60岁人群中随龄增加趋势明显,而外周动脉硬化参数在60岁人群中随龄增加明显。AI可能成为预测早期病变的重要因素,为早发冠心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指标。

动脉硬化程度的增加是心血管疾病独立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强有力风险预测因子[1]。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程度增加,波反射增强,收缩压和脉压增大[2]。既往研究证实中心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心血管事件、冠脉病变、肾功能损害等密切相关[3,4,5,6],cSBP是较外周动脉更好的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指标[7]。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青少年和成年人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周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加,但60~65岁以后,只有收缩压增加而舒张压不变甚至降低[8],而中心血流动力学参数:中心动脉压(cSBP)、反射波增强指数(AI)及反射波增强压(AP)等也与年龄密切相关[9]。本研究假设年龄相关的中心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外周动脉硬化程度的改变在年老的群体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健康人群中验证上述假说并了解中心及外周动脉硬化指标随年龄增加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疾病人群提供基础。

对象与方法1对象研究人群选自年4—7月北京市区8个社区的名候选人群,依据年龄、性别按照所需%进行分层抽样和单纯随机抽样,通过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从北京社区中自我评价健康的城市居民中,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临床健康受检者。入排标准:年龄18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标准:(1)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肾脏病,糖尿病;(2)严重器质性疾病;(3)慢性感染等疾病(根据病史或体格检查证据或检验)。所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NOCB),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具体研究对象入选流程如图1。

图1

研究对象入选流程

2血流动力学检测

1.动脉硬化参数检测:

受试者卧位平静10min后,采用肢体动脉检测仪(日本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VP-,型号:BPRPEⅢ)测量并由软件计算动脉硬化参数:心踝脉搏波传导速度(haPWV)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

2.中心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

用已校准的MC袖带式电子血压计(新加坡健资科技有限公司)测量右侧肱动脉压,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2min,如果两次血压差值超过10mmHg(1mmHg=0.kPa),需重新测量,分别记录每次血压的读数,取3次平均值作为校准血压。

而后,将Bpro动脉脉搏波采集仪(新加坡健资科技有限公司)的脉搏波感受器置于同侧桡动脉搏动最强处并固定于手腕,进行血压校准后,经相连接的A-PulsecSBP脉搏波及CAP分析软件实时记录连续3组以上,每组至少10s均匀一致的桡动脉搏波群。测得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经软件计算得出中心血流动力学参数:cSBP、AI、AP、收缩期巅峰与动脉反射波时差(peakrelativetime,PRT)。测量由经过技术培训及质量考核的同一操作者完成。

3血生化检测空腹禁食10~12h,晨07:00~08:00专人一次性抽取入选者肘静脉血10ml,医院生化室,完成实验室检查项目的测定。检测内容包括:空腹葡萄糖、血清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研究方案:空腹测量血生化指标后,测量身高和体重。休息10min后,所有入选人群测量卧位外周动脉硬化指标。再次休息10min后,测量坐位中心血流动力学指标。

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为了观察年龄和性别对上述研究指标的影响,按照10岁一个年龄组,分为20~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0岁以上共六个组。连续变量资料采用±s或中位数±四分位数(Q2±Q3-1)表示,分类变量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连续变量采用成组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两组以上性别和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特征连续入组例受试者,排除外周收缩压≥mmHg和舒张压≥90mmHg的病例后,本次研究共入选健康人群名,其中男名,女名,年龄20~91(56±14)岁。

结果发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haPWV和baPWV男性均高于女性[(±10)mmHg对(±12)mmHg,(75±8)mmHg对(70±8)mmHg,(92±9)mmHg对(90±10)mmHg,(±)cm/s对(±)cm/s,(±)cm/s对(±)cm/s,P值分别为0.,0.,0.,0.,0.],而脉压和静息心率男性低于女性[(65±10)次/min对(67±9)次/min,P=0.;(48±7)mmHg对(50±8)mmHg,P0.]。中心血流动力学指标中,AI和AP男性均低于女性[(85±16)%对(93±19)%,P0.;(-7.2±8.5)mmHg对(-3.3±9.7)mmHg,P0.],而cSBP和PRT无明显性别差异(P0.05)。

2不同年龄组人群外周和中心血流动力学参数水平的比较随着年龄的增加,cSBP、AI、AP、收缩压、平均动脉压、haPWV和baPWV逐渐增高。中心血流动力学参数(cSBP、AI和AP)在60岁以后增加幅度减小,baPWV增加幅度更加明显,尤其是女性。每增加10岁,cSBP平均增加3mmHg,baPWV平均增加97cm/s,haPWV平均增加62cm/s。在性别差异中,haPWV和baPWV在6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60岁以后无明显差异;cSBP在50岁以前男性略高于女性,50岁以后无明显差异(表1,表2)。

3年龄对中心及外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的差异按年龄将研究人群分为≤60岁与60岁两组,利用回归分析比较两组之间年龄对中心及外周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发现:≤60岁人群中,AI和haPWV的变化较60岁人群更为显著,而60岁人群中baPWV变化较≤60岁人群更为显著。舒张压对各年龄组均比较敏感,而两组比较cSBP和AP无明显差异。AP和平均动脉压仅在整个群体中有意义(P0.05)(表3)。

4中心和外周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素以中心血流动力学参数cSBP,AI和AP及外周血流动力学参数baPWV和haPWV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平均动脉压,静息心率,进行逐步回归。结果发现,cSBP与平均动脉压密切正相关(调整R2=68,b=0.,P0.)而baPWV和haPWV与年龄密切正相关(调整R2=54,b=8.,P0.和调整R2=66,b=5.,P0.),AI和AP会随着身高和静息心率而变化(AI调整R2=24,身高b=-0.,静息心率b=-0.,P0.;AP调整R2=25,身高b=-0.,静息心率b=-0.,P0.)。

讨论

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外周和中心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外周动脉硬化指标以60岁以后增高趋势明显,baPWV变化更为显著;而中心血流动力学指标以60岁以前随龄增加明显,AI和haPWV变化更为显著。进一步对不同性别的人群进行分析,发现:外周动脉硬化指标中除脉压外,男性均高于女性,而中心血流动力学指标AI和AP中男性低于女性,但cSBP无明显性别差异。影响cSBP的主要因素为平均动脉压,而影响baPWV和haPWV的主要因素均为年龄。

心脏射血后血液经由主动脉输送到外周大血管,血管的弹性回缩力、动脉硬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外周血管血压的高低。已有研究发现,外周收缩压和cSBP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变化规律,随访中发现年龄相关的cSBP增加幅度,女性较男性明显,但老年人群中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cSBP增高的幅度高于外周动脉血压[3,4]。国人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经过两次横断面对比,年轻人群中年龄相关的中心血流动力学参数随龄增加趋势均高于外周,而在老龄群体中,二者趋于一致[10]。

本文研究同样发现60岁以前cSBP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cSBP越来越趋近于外周血压。一项多中心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即随着年龄的增加,不论男女,外周血压与cSBP的差值逐渐减小[5]。进一步研究影响cSBP的主要因素,发现在健康人群和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中,cSBP与年龄、性别和外周血压等密切相关[11];此外,cSBP与冠心病密切相关[12,13,14]。本研究同样发现cSBP与平均动脉压,年龄和心率等密切相关,平均动脉压可以解释近65%的cSBP。

血管的硬化程度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之一。PWV和AI是两个评估动脉硬化程度的主要无创指标,外周baPWV与haPWV有着很好的一致性[15]。baPWV为外周与中心动脉的总和,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程度,AI和haPWV反映主动脉的硬化程度。一项健康人群的研究发现,PWV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并且在青年和中年人群中,男性高于女性,而老年人群中无性别差异,这也是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突然增高的原因之一[16]。本研究发现了同样的趋势。

进一步研究发现AI与冠心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17]。AI的增高可以降低冠脉血流[18]。而这种影响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在60岁的老年群体中,AI并没有与冠脉病变相关[19];而在60岁的可疑冠心病患者中,发现较高的AI可增加罹患冠脉疾病的风险,证实AI和AP是强有力的独立的预测早发冠心病的风险因素[5],其机制可能与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多态性有关[20]。本研究同样在健康人群中发现这种年龄差异,≤60岁人群中,AI改变更明显。

中华医学杂志

长按上方







































小儿麻痹后遗症采取正确治疗的同时康复训
十步思维20160818一道数学题的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ghi.com/jbby/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