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西综串讲第二期考点及相关真题二



我们将进行以年真题为先导的近5年真题串讲活动,希望大家保持跟进,踊跃参与!

答疑奖励活动:对每天发送的题目,有任何疑问或心得可以到西综   )。

A.启动子

B.RNA聚合酶

C.复制起点

D.翻译起始

E.核糖体结合位点

B

抗生素利福霉素强烈抑制革兰阳性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RNA聚合酶。

()2.(共用备选答案)

A.DNA聚合酶

B.DNA损伤修复

C.RNA聚合酶

D.启动子

E.核糖体

1.利福平抑制细菌的(   )。

C

利福平抑制细菌的RNA聚合酶,从而抑制mRNA的形成。

2.红霉素抑制细菌的(   )。

E

红霉素和细菌核糖体大亚基结合,抑制核糖体移位。

第十二组:

33.E.coli乳糖操纵子结构基因的正常转录需要

A.乳糖和葡萄糖均存在于环境中

B.葡萄糖和乳糖均不存在于环境中

C.葡萄糖存在于环境中,乳糖不存在

D.阻遏蛋白和cAMP-CAP均存在于调控区

E.cAMP-CAP存在于调控区,阻遏蛋白不存在

E

分子生物学:

(一)基因表达调控

1.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

(1).乳糖操纵子,

()1.(共用备选答案)

A.激活翻译

B.抑制翻译

C.激活转录

D.抑制转录

E.激活复制

(1).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在环境中糖源仅有乳糖时(   )。

C

(2).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在环境中存在色氨酸时(   )。

D

如果环境中有葡萄糖,大肠杆菌就不会利用乳糖等其他糖,Lac操纵子只能以极低的水平表达,因为葡萄糖导致细胞cAMP水平下降,不利于形成cAMP—CAP复合物;反之则有利于形成。一旦底物(诱导物即乳糖)出现,在2~3min内lacZYA的表达水平就提高7约倍,达到诱导水平。意味着转录激活。Trp操纵子的阻遏蛋白必须和配体(Trp)结合才能结合操纵基因,以便在环境色氨酸供应充分时抑制色氨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第十三组:

34.在脊椎动物基因组中,DNA甲基化通常发生在

A.CpG岛

B.CpG二核苷酸序列

C.启动子

D.增强子

E.组蛋白八聚体

A

分子生物学:

1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

(1).转录水平的调控

(2).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1.不符合CpG岛特点的是(   )。

A.长度为1~2kb

B.CpG二核苷酸序列的密度很高

C.CpG辛的“C”呈高度甲基化

D.CpG中的“C”多为非甲基化

E.存在于启动子附近

C

人基因组有个CPG岛,其特点是:①长度1~2kb,CPG的密度比一般DNA序列高约10倍,G/C含量约为60%(一般DNA序列约为40%)。②CPG非甲基化。③经常存在高敏位点(如启动子)

第十四组:

35.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密码子通常编码

A.丝氨酸

B.苏氨酸

C.甲硫氨酸

D.天冬氨酸

E.谷氨酸

C

分子生物学:

(一)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翻译起始

(1)起始tRNA,起始密码子,起始因子,起始复合物

()1.(共用备选答案)

A.被甲基化修饰

B.被甲酰化修饰

C.被乙酰化修饰

D.被磷酸化修饰

E.未被修饰

(1).原核蛋白质合成起始氨基酸(Met)(   )。

B

(2).真核蛋白质合成起始氨基酸(Met)(   )。

E

在原核细胞中,一种甲酰化酶将甲硫氨一tRNA中甲硫氨酰的α—NH2甲酰化,转变为N一甲酰硫氨酰一tRNAitMet(fMet—tRNAifMet),真核细胞不存在这一反应。

第十五组:

36.在真核mRNA前体加工过程中,5′端帽子的甲基来源于

A.苯丙氨酸

B.酪氨酸

C.甲硫氨酸

D.S-腺苷蛋氨酸(SAM)

E.S-腺苷苏氨酸

D

分子生物学:

1,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

(1).转录水平的调控、

(2).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对比记忆原核基因转录

()1.原核基因的启动子包括(   )。

A.SD序列

B.一10区和一35区

C.Kozak序列

D.TATA盒

E.GC盒

B

细菌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并起始转录的位点,一般具有以下4个基本特征:有转录起点一10序列,一35序列,在一10和一35序列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转录起点的碱基90%以上是嘌呤。一10序列和一35序列分别以一10、一35为中心,各含6bp共有序列,其中富含A/TB70因子结合于一35和一10序列。一10和一35序列之间的一般为16~1Bbp,间隔区的序列本身并不重要,但其长度可以使两个共有序列保持适当的距离,在空间上有利于RNA聚合酶的结合。不同的启动子对RNA聚合酶的亲和力有所区别,这是影响其转录频率的重要因素。

()2.(共用备选答案)

A.是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方式

B.是所有生物表达调控的重要方式

C.是人蛋白质编码基因转录后加工的主要方式

D.是原核蛋白质编码基因转录后加工的重要方式

E.广泛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器中各种RNA的加工过程

(1).选择性剪接(   )。

C

选择性剪接是在转录后水平上调节真核基因表达的重要方式。在个体发育、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或者在不同的组织中,一个基因的mRNA前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含子和外显子进行剪接,得到多种mRNA及其翻译产物,称为选择性剪接。

(2).RNA编辑(   )。

E

RNA编辑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包括原生动物(如锥虫)、昆虫、哺乳动物、植物、病毒和非细胞的黏霉菌,涉及线粒体、叶绿体以及细胞核中的3种RNA(mRNA,tRNA和rRNA)。存在RNA编辑最多者,生物是锥虫,细胞器是线粒体,转录产物是mRNA。RNA编辑加工的方式有碱基插入、缺失和取代等,以碱基插入最为普遍。

()3.细菌基因的启动子是(   )。

A.DNA聚合酶结合并开始转录的位点

B.RNA聚合酶结合并开始转录的位点

C.DNA聚合酶结合并开始复制的位点

D.RNA聚合酶结合并开始复制的位点

E.复制起点

B

启动子是转录起始区。RNA聚合酶从启动子开始沿转录模板链运动,合成RNA的方向为5→3,遇终止信号(终止子)停止。细菌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并起始转录的位点,一般具有以下4个基本特征:有转录起点,-10序列,-35序列,在-10和-35序列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4.转录因子是(   )。

A.RNA聚合酶的亚基

B.RNA聚合酶Ⅰ的亚基

C.RNA聚合酶Ⅱ的亚基

D.RNA聚合酶Ⅲ的亚基

E.真核基因转录起始所必需的非RNA聚合酶蛋白质

E

与原核基因的启动子形成鲜明对照,识别并结合于真核基因启动子的不是RNA聚合酶,而是各种特异的转录因子(TF)。转录因子是转录起始所必需的非RNA聚合酶本身组分的蛋白质,通常结合于启动子或增强子。细菌操纵子的转录起始往往需要阻遏蛋白和转录激活因子的调节,这些因子并非转录因子。

()5.不符合剪接特点的是(   )。

A.去除内含子的同时连接外显子

B.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

C.存在所有生物基因表达过程

D.主要发生在mRNA前体分子中

E.蛋白质编码基因转录后加工方式之一

C

真核rRNA和tRNA前体的加工与原核生物有相似之处。核仁是tRYA合成和加工的场所,rRNA的基因拷贝数以百计。rRNA前体(45S)需要经过RNAAseⅢ等核酸酶的加工,也要经过甲基化,甲基化程度比细菌高约3倍。大多数rRNA基因没有内含子。四膜虫的大核rRNA和酵母线粒体rRNA基因含有内含子,其转录产物中的内含子可自我剪接。自我剪接有类型Ⅰ和类型Ⅱ两种方式。类型Ⅰ自我剪接内合子以四膜虫rRNA为代表,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低等真核生物rRNA的基因,还有个别细菌和噬菌体基因。类型Ⅱ自我剪接内含子仅发现于真菌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真核tRNA前体的5端也是由RNAAseP负责加工,但它的RNA组分不能单独切割。tRNA前体3端的加工需要多种核酸酶,均由核苷酰转移酶添加CCA。tRNA前体中的许多碱基也要经过修饰或异构化。少数tRNA前体的反密码子环中有内含子,需要核酸内切酶切除和连接酶连接,与mRNA前体的剪接机制明显不同。真核mRNA前体的加工比较复杂,一般加工过程包括:5端加帽子;3端切割并加上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剪接。rARNA前体在核内加工过程中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中间物,称为核内不均一RNA(hnRNA),其平均长度大约是成熟mRNA的4~5倍。

()6.(共用备选答案)

A.识别增强子

B.识别启动子

C.N端被甲基化修饰

D.C端含有若干7肽重复序列

E.参与DNA复制

(1).细菌RNA聚合酶的σ亚基(   )。

B

(2).真核RNA聚合酶Ⅱ的最大亚基(   )。

D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全酶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含有5个亚基(α2ββσ),核心酶的组成为α2ββσ,其中,两个最大的亚基β和β组成催化中心,β亚基结合底物并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β亚基结合模板DNA;α亚基与核心酶装配有关,并结合启动子上游序列和转录活化因子。亚基的分工仅仅是大致的,不可能将它们分割成独立的几部分,每个亚基都与核心酶的活性有关。亚基识别启动子,促进转录起始。3种真核RNA聚合酶(相对分子质量约)比大肠杆菌RNA聚合酶复杂得多,各含有13~15个亚基。这些亚基分为3种类型:①核心亚基,最大的3个亚基与细菌RNA聚合酶的核心酶3种亚基β,β和α在进化上有同源关系;②共同亚基,即3种RNA聚合酶共有的约5种小亚基;③特异亚基,即每种RNA聚合酶特有的4~7个小亚基。真核RNA聚合酶Ⅱ的最大亚基的C端含有若干七肽重复顺序(Tyr—Set—Pro—Thr—Ser—Pro—Ser)。称为c端结构域(CTD),CTD中富含Ser和Thr,其磷酸化对于转录和转录后加工十分重要。

()7.细菌RNA聚合酶的口亚基识别(   )。

A.增强子

B.启动子

C.隔离子

D.顺反子

E.复制子

B

RNA转录过程由DNA指导的RNA聚合酶催化。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由五个亚基组成,可用α2ββ’σ表示,称为全酶。σ亚基能识别转录模板和转录的起始点,σ亚基识别启动子,促进转录起始。α2ββ’部分称为核心酶,能催化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聚合成RNA。

()8.真核RNA聚合酶Ⅱ(   )。

A.存在于核仁

B.转录tRNA基因

C.转录5SRNA基因

D.转录rRNA基因

E.转录蛋白质编码基因

E

难题。真核RNA聚合酶Ⅰ存在于核仁,转录产物是rRNA。真核RNA聚合酶Ⅱ在核外生成mRNA(编码蛋白质基因)。真核RNA聚合酶Ⅲ存在于核仁外,生成tRNA、5SrRNA和小RNA分子。

()9.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开始转录的位点是(   )。

A.真核基因启动子

B.原核基因启动子

C.真核基因增强子

D.原核基因增强子

E.复制起点

B

启动子是转录起始区。RNA聚合酶从启动子开始沿转录模板链运动。合成RNA的方向为5→3,遇终止信号(终止子)停止。从启动子到终止子之间的DNA序列叫做转录单位。典型的原核转录单位含有多个基因(多顺反子),叫做操纵子;而真核细胞转录单位往往仅含有一个基因(单顺反子)。细菌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并起始转录的位点,一般具有以下4个基本特征:有转录起点,-10序列,-35序列,在-10和-35序列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真核RNA聚合酶结合于转录起点附近,一般不直接接触启动子。在转录起始过程中,细菌RNA聚合酶扮演主角,而真核RNA聚合酶似乎扮演配角。

()10.RNA聚合酶Ⅱ的通用转录因子(   )。

A.是RNA聚合酶Ⅱ的亚基

B.为所有的基因转录所必需

C.为所有的真核基因转录所必需

D.主要功能是决定转录效率

E.主要功能是决定转录起点

E

RNA聚合酶Ⅱ的转录因子类型众多,大致分为3类:①通用因子(TFⅡ),为所有的启动子转录起始所必需,它们和RNA聚合酶Ⅱ相结合,在转录起点周围形成基本转录装置,决定转录起始位点,例如TFⅡD和TFB等。②上游因子,识别转录起点上游特异的启动子短共有序列,分布广泛,且活性不被调节,其功能是增加转录起始效率,例如GC盒的结合蛋白SPl等。③可诱导因子,其功能类似于上游因子,但具有可调节性(在特定时间或特异组织中被合成或激活),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调节转录水平,例如热休克转录因子。

()11.GU-AG规则用于(   )。

A.真核基因转录

B.原核基因转录

C.真核mRNA前体剪接

D.原核mRNA前体剪接

E.RNA编辑

C

真核生物在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处存在共有序列,内合子5’端为CU,而3’端为AG,这就是CU-AG规则(对应于DNA为CT-AG)。另外,脊椎动物mR-NA前体还有两个与剪接有关的共有序列:一是3’剪接位点上游约20~50个碱基处的分支点A附近序列,二是分支点A和3’剪接位点之间的富嘧啶区(长10-15个碱基)。

()12.基因序列通常的表示方法是(   )。

A.使用DDA双链中的一条链序列

B.使用非转录模板链的序列

C.使用正链序列

D.序列自左至右按5’→3’方向排列

ABCD

在DNA双链中,起转录模板作用的链叫做“模板链”或者“负链(一链)”,方向从左至右为3’→5’。而另一条链称为“非模板链”,或者“编码链”和“正链(+链)”,方向5’→3’。正链DNA的序列和转录产物相同(区别仅T/u),所以基因序列以正链DNA的序列表示。

()13.识别细菌基因启动子的是RNA聚合酶的(   )。

A.α亚基

B.β亚基

C.γ亚基

D.δ亚基

E.σ亚基

E

σ亚基识别启动子,促进转录起始。大肠杆菌有多种盯亚基(因子),分别识别不同功能基因的启动子。

()14.转录真核生物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是(   )。

A.RNA聚合酶Ⅰ

B.RNA聚合酶Ⅱ

C.RNA聚合酶Ⅲ

D.RNA聚合酶Ⅳ

E.RNA聚合酶V

B

RNA聚合酶Ⅱ转录形成mRNA,编码是蛋白质。RNA聚合酶Ⅰ转录形成rRNA,RNA聚合酶Ⅲ形成tRNA和5SRNA。

()15.识别并结合真核蛋白质编码基因启动子的是(   )。

A.RNA聚合酶Ⅰ的基

B.RNA聚合酶Ⅱ的亚基

C.RNA聚合酶Ⅲ的亚基

D.RNA聚合酶Ⅳ的亚基

E.转录因子

E

转录因子是转录起始所必需的非RNA聚合酶本身组分的蛋白质,通常结合于启动子或增强子。细菌操纵子的转录起始往往需要阻遏蛋白和转录激活因子的调节,这些因子并非转录因子。RNA聚合酶Ⅱ的转录因子类型众多,大致分为3类:①通用因子(TFⅡ),为所有的启动子转录起始所必需,它们和RNA聚合酶Ⅱ相结合,在转录起点周围形成基本转录装置,决定转录起始位点,例如TFⅠID和TFⅡB等。②上游因子,识别转录起点上游特异的启动子短共有序列,分布广泛,且活性不被调节,其功能是增加转录起始效率,例如GC盒的结合蛋白SPⅠ等。③可诱导因子,其功能类似于上游因子,但具有可调节性(在特定时间或特异组织中被合成或激活),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调节转录水平,例如热休克转录因子。SLⅠ,TFⅠID,TFⅢIB分别是RNA聚合酶Ⅰ,Ⅱ,Ⅲ的通用因子,功能是将RNA聚合酶正确定位在转录起始位点的定位因子。

()16.人体内蛋白质种类远多于基因数的主要原因是(   )。

A.选择性翻译起点

B.选择性转录起点

C.选择性剪接

D.反式剪接

E.RNA编辑

C

选择性剪接是在转录后水平上调节真核基因表达的重要方式。在个体发育、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或者在不同的组织中,一个基因的mRNA前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含子和外显子进行剪接,得到多种mRNA及其翻译产物,称为选择性剪接。体内蛋白质种类数之所以大大多于基因数,选择性剪接的普遍存在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十六组:

37.脂肪变性最常见于

A.肺脏

B.肝脏

C.心脏

D.肾脏

E.脑

B

病理学:

1.变性的概念

(1)细胞水肿的原因及病理变化

(2)脂肪变性

(3)玻璃样变性

本题考脂肪变性,对比细胞水肿和玻璃样变性记忆

()1.慢性炎症时,浆细胞内的玻璃样物质是(   )。

A.淀粉样物质

B.免疫球蛋白

C.中间丝蛋白

D.血浆蛋白

E.胶原蛋白

B

细胞内玻璃样变,见于细胞内异常蛋白质蓄积形成均质、红染的近圆形小体通常位于细胞浆内,例如,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玻璃小滴变性(蛋白尿时由原尿中重吸收的蛋白质)、浆细胞胞浆中的Busse11小体(浆细胞胞质粗面内质网中免疫球蛋白蓄积)和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浆中MA11oy小体(胞质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等。

()2.(共用备选答案)

A.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

B.细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

C.中型动脉壁洋葱皮样改变

D.小血管壁中性粒细胞浸润

E.中型动脉壁肉芽肿形成

(1).良性高血压的血管病理变化是(   )。

A

良性高血压表现为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肌型动脉肥厚进一步可引起心脏肥大、颗粒性萎缩肾、脑出血和脑软化。

()3.(共用备选答案)

A.肝细胞内水分增多

B.肝细胞内脂肪增多

C.肝细胞内出现玻璃样小体

D.肝细胞内出现棕黄色颗粒

E.肝细胞核消失,形成嗜酸性小体

(1).MAllory小体是指(   )。

C

(2).气球样变是指(   )。

A

细胞内玻璃样变: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滴状玻璃样变性、酒精中毒的MAllory小体、浆细胞卢梭小体和病毒包涵体。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系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之后,无机磷酸盐、乳酸和嘌呤核苷酸等代谢产物的蓄积,可增加渗透压负荷,进一步加重细胞水肿。病变初期,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变得肿胀,形成光镜下细胞质内出现的红染细颗粒状物。若水钠进一步积聚,则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如病毒性肝炎时)。

()4.(共用备选答案)

A.萎缩、肥大、化生、细胞水肿

B.化生、细胞水肿、脂肪变性

C.肥大、化生、萎缩、增生

D.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

E.玻璃样变性、肥大、增生

(1).属于适应的形态改变是(   )。

C

(2).属于变性的形态改变是(   )。

D

适应形态学表现: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可逆性损伤定义:旧称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常见的有:①细胞水肿(水变性);②脂肪变;③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称为玻璃样变,或称透明变,HE染色呈现嗜伊红均质状。

()5.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多发生于(   )。

A.大动脉

B.中型动脉

C.细动脉

D.大静脉

E.小静脉

C

①细胞内玻璃样变: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滴状玻璃样变性、酒精中毒的Mallory小体、浆细胞卢梭小体和病毒包涵体。②血管壁玻璃样交:见于高血压细动脉硬化。表现为细动脉壁增厚、变硬,管腔变窄和弹性下降,细动脉内皮下可见均匀红染的蛋白性物质沉积。③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见于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如瘢痕形成)的情况下。胶原纤维及其周围基质融合成均匀红染的宽大条带。

()6.男性,48岁,患乙型肝炎10余年,肝功能反复异常,未进行抗HBV治疗。2个月来因劳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且逐渐加重。1周来山现尿黄及眼黄。查体:慢性病容,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掌及蜘蛛痣(+),腹水征(+)。化验血ALTU/L,Tbiμmol/L,FTA23%,HbsAg(+)。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

A.淤胆型肝炎

B.急性重型肝炎

C.亚急性重型肝炎

D.慢性肝炎

E.慢性重型肝炎

E

亚急性重症肝炎临床表现与急性重症肝炎相似,但病程超过14天。PTA(凝血酶原活动度)23%可以排除淤胆型肝炎(PTA应该大于60%,ALT升高不明显)。慢性重型肝炎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凝血障碍和肝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第十八组:

39.急性小叶性肺炎病灶中,浸润的炎性细胞是

A.嗜碱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肥大细胞

E.中性粒细胞

E

分子生物学:

病理学:

1.急性炎症的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2.慢性炎症和肉芽肿炎的病理变化

()1.(共用备选答案)

A.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

B.多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C.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的细胞形成结节

D.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膜样物

E.大量嗜酸性细胞聚集

(1).属于慢性炎病理变化的是(   )。

B

慢性炎症炎症灶内浸润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常有较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和上皮细胞、腺体和实质细胞的增生,可形成炎性息肉和炎症假瘤。

(2).属于肉芽肿炎病理变化的是(   )。

C

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叫肉芽肿性炎。常呈慢性经过。以结核结节为例,中心常为干酪性坏死,周围为放射状棒列的上皮样细胞,并可见LAnghAns巨细胞,再向外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肉芽肿性炎常见于结核病、麻风和梅毒。肉芽组织由幼稚的毛细血管和幼稚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常含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异物巨细胞。

第十九组:

40.结肠癌的癌细胞起源于

A.内皮细胞

B.腺上皮细胞

C.神经细胞

D.平滑肌细胞

E.成纤维细胞

B

病理学:肿瘤的生长

()1.由神经内分泌细胞起源的甲状腺癌是(   )。

A.梭形细胞癌

B.乳头状癌

C.多形性癌

D.髓样癌

E.滤泡癌

D

甲状腺癌是甲状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40~50岁,女多于男。特点:(1)甲状腺癌的病程自然经过差异很大:隐性癌:体积小,生长慢,无症状。未分化癌:属高度恶性肿瘤,病程短。(2)甲状腺癌组织学表现差异很大:分化好的有时与良性肿瘤或增生性病变难以鉴别。(3)甲状腺癌的组织学表现和生物学特征不一致:乳头状腺癌:形态学恶性,但生长慢,转移晚。滤泡性腺癌:分化较成熟,但转移早。乳头状腺癌:①最常见(40%~60%),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②生长缓慢,转移发生晚;③肉眼:为孤立无包膜的肿块,直径多为1~2cm。

()2.肺癌的组织起源主要是(   )。

A.Ⅰ型肺泡上皮

B.Ⅱ型肺泡上皮

C.支气管上皮

D.支气管浆液腺上皮

E.支气管黏液腺上皮

C

肺癌是支气管黏膜上皮、支气管腺体和肺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因而肺癌实为支气管癌。









































怎么样可以治好白癜风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ghi.com/ystl/5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