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段路,小腿肚就痛,警惕下肢动脉缺血



王劲松中山一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

什么人最容易出现下肢动脉缺血?下面这些人请注意了:中老年患者,年龄大于50岁,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且长期吸烟者,是下肢动脉闭塞症的高危人群。

症状表现

因下肢血管缺血,血液不能正常到达肢体末端,出现一系列血管、神经缺血的表现。半数患者没有明显不适,仅有下肢畏寒、发凉,受寒后疼痛或下肢麻木、乏力、酸痛、沉重,部分可表现为足趾蚁行感;待缺血进一步发展,患者将出现间歇性跛行,这也是下肢动脉缺血的典型症状。患者走一段路,就觉得小腿肚痛,需要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等疼痛缓解了,再向前走,如果同样一段路,患者需要停下来休息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表明缺血的情况加重。

缺血进一步加重,病变血管已经无法满足静息状态下的肢体供血,休息的时候下肢也出现了疼痛。患者通常在夜间或平卧时即出现不适,部分患者屈膝可缓解疼痛,长期将导致膝关节僵硬,皮肤蜡纸样改变,趾甲生长缓慢且变形增厚,患足潮红,小腿肌肉萎缩。病变血管已经无法满足肢体皮肤最基本的新陈代谢。表现为足趾紫绀、皮肤发亮,局部肿胀或水泡,自发性溃疡、坏疽;轻微外伤即可加重局部溃破;发生坏疽多为干性坏疽,合并感染可产生湿性坏疽并加速足趾坏死。

诊断方法1体格检查

视:皮肤苍白、紫绀、萎缩、脱毛等;趾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足趾溃疡、坏疽(特别要注意足底跖趾关节、拇指端、足踝及小关节处);触:患肢皮温低;动脉搏动消失(包括足背、胫后、腘、股动脉);听:动脉狭窄段可闻及血管杂音;其他:患肢抬高及下垂试验、指压试验阳性

2无创检查

ABI(踝肱指数)是血管外科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测量踝部胫后动脉或胫前动脉以及肱动脉的收缩压,得到踝部动脉压与肱动脉压之间的比值。正常人的ABI1,当ABI1,提示下肢动脉缺血。一般ABI0.6为轻度缺血,ABI在0.4-0.6之间,属中度缺血,ABI0.4的,属于重度缺血。TBI(趾肱指数)同样也能提示下肢动脉缺血的严重程度。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FI):既具有二维超声结构图像的优点,又同时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丰富信息,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敏感性高、可反复检查、实时动态及价格低廉等优势,在临床上被誉为“非创伤性血管造影”,可作为术前筛查诊断、术中监测、术后随访检查手段。核磁共振动脉造影(MRA)/CT动脉造影(CTA),可帮助诊断血管狭窄的解剖位置和程度,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糖尿病患者的下肢造影,还必须包括足部血管。

3有创检查

血管造影为下肢动脉缺血诊断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有创检查,现在临床上已经越来越少使用了。   

治疗手段

非手术治疗

对病因及高危因素的防治:适当锻炼;控制饮食、血脂、血糖;戒烟;服用某些药物:如降脂药、降压药,拜阿司匹灵等抗血小板药物;凯时、德纳、培达等改善微循环药物。

外科治疗

最大限度恢复患肢的血流灌注是治疗原则。一般来说,经血管形态学检查,血管腔狭窄度超过50%或闭塞,无论其病变长度和形状如何,均为血运重建术的适应症。治疗方法包括:腔内血管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血管支架;移植物旁路术:包括自体静脉、人工血管移植旁路术;动脉内膜剥脱术:短段的血管狭窄,可考虑行动脉内膜剥脱术。分析:腔内治疗无绝对禁忌,肾功能不全、年龄并不是血管重建的禁忌症,主要是看患者的体质、心肺功能。如合并足部感染,可先予抗菌素治疗,症状改善后,即可考虑血管重建手术;如合并心脏冠脉供血不足的,应优先考虑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根据患者下肢血管的具体解剖情况,也可结合以上三种手术方式,最大限度恢复下肢血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糖尿病足的外周血管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往往同时存在,且病变程度大大严重于主观感受,与单纯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策略是不同的。在治疗缺血的同时,还要注意减重,穿特制的鞋子,控制感染,引流换药,不仅要改善症状,也为促进溃疡愈合,保肢及恢复运动功能。总体上,内科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可延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程进展,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的狭窄、闭塞;外科血管内膜剥脱、人工血管置换、旁路重建等手术可重建和恢复肢体血供,但创伤大、风险大;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通过球囊或支架成形可恢复下肢血供,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诊治血管性疾病的发展方向。

长按下方







































中科白癜风
海口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ghi.com/ystl/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