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哪些



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两大类:

不可干预的,和可以干预的。对后者有效干预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

第一,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年龄和性别:

年龄与脑卒中发病率呈正相关,55岁后每增加10岁,脑卒中发病率增加1倍以上,50岁以上人群是脑卒中防治的重点。

2)遗传:

卒中有家族或遗传倾向,父系与母系卒中史均增加子女卒中患病风险,遗传作为卒中危险因素也与家族成员的生活方式及环境有关。

3)种族:

不同种族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较大,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卒中发病率较高,45~55岁黑种人脑卒中死亡率是白种人4~5倍。

第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

是公认最重要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均与脑出血或脑梗死发病风险呈正相关。长期高血压(mmHg/95mmHg)引起小动脉透明样变、微梗死或微动脉瘤形成,使卒中相对风险增加4倍。综合国际17个抗高血压研究结果,约5万例患者经系统抗高血压治疗使卒中发病率减少38%。致死性卒中减少40%。

2)心脏疾病:

如心瓣膜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二尖瓣脱垂、心脏黏液瘤、房颤及心功能不全可增加TIA和缺血性卒中发病率,有效防治可降低发病率。

●心房颤动:65岁后心房颤动患病率为5.9%,约半数心源性脑栓塞由心房颤动所致。华法林抗凝治疗可减少心房颤动导致脑卒中风险68%,推荐作为预防脑卒中的首选用药之一,但我国仅少数房颤患者应用法华林治疗。

●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环状钙化使脑卒中风险成倍增加,若二尖瓣环状钙化合并房颤动使卒中风险增加4倍。左心房扩张也是卒中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心电图显示的左心室肥大增加脑卒中风险3倍,心力衰竭增加脑卒中风险4倍;约1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导致脑卒中风险为0.3%,围心脏手术期脑卒中发病率约1%。

3)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首都钢铁公司近2万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组缺血性卒中患病率是非糖尿病组的3.6倍。

4)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或卒中史:约20%的脑梗死患者、约30%的完全性卒中患者有TIA史,约1/3的TIA患者迟早发生脑卒中,TIA患者脑卒中年发病率为1%~15%。TIA越频繁,脑卒中风险越大。

5)高脂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可增加血液黏滞度,加速脑动脉硬化进程,是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密切相关。

6)眼底动脉硬化:

可基本反映全身动脉硬化情况,眼底动脉硬化患者发生脑卒中危险显著增加,动脉硬化程度与卒中风险呈正相关。

7)吸烟和酗酒:吸烟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约2倍,与吸烟量呈正相关。急性酗酒或慢性酒中毒是卒中的危险因素,酗酒者卒中发病率是一般人群4~5倍,出血性卒中风险显著增加。少量饮酒不构成卒中危险。

8)血液学因素:

红细胞增多症促发脑梗死,白血病合并脑出血。血液流变学异常促发缺血性卒中,血栓前状态是高浓度凝血因子或凝血抑制物降低,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9)无症状性颈动脉杂音:

45岁以上年龄组无症状性颈动脉血管杂音约5%,随访研究发现,杂音组与无杂音组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4%和3.6%。

10)口服避孕药:

避孕药中雌激素可引起凝血因子VI、IX、X、凝血酶原、血小板数及聚集性、纤维蛋白原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全血黏度增加和血流缓慢,使血管内膜增生,易发生缺血性卒中。

11)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与缺血性卒中呈正相关,与血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呈负相关,补充维生素B6、B12和叶酸能减少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12)超重:

肥胖者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超过标准体重30%是脑梗死的间接危险因素。

13)不良生活方式:

如缺乏运动、体力活动少、药物滥用和脾气暴躁等是脑卒中的不利因素。饮食不当如高钠低钙、肉类和动物油高摄入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促发因素。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ghi.com/ystl/1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