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下



抗血小板药物:由于大多数并发症是因斑块裂开或破裂合并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所致,必须应用口服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用得最广泛。阿司匹林的指征是二级预防和在高危病人(如糖尿病伴或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10年内心脏事件的危险性≥20%的病人)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级预防。最佳剂量和疗程尚未确定,但是每天一次,每次70-mg,长期口服常用于一级预防,因为这样既有效果同时出血的危险又最小。对二级预防和危险因素控制得很差的病人,mg是正确的选择。在大约10%~20%服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的病人,会再次发生缺血性事件。原因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正在研究检测血栓烷抑制不足的方法(反映在尿11-脱氢血栓烷B2升高),以便用于临床。有证据提示布洛芬能干扰阿司匹林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因此建议服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的病人需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时用其他制剂。

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缺血事件复发时,用氯吡格雷(通常75mg/d)代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用于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也用于经皮介入治疗(PCI)后9~12个月以减少缺血事件的危险。

由于噻氯吡啶在1%的使用者引起严重的中性白细胞减少以及有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该药已不再广泛应用。

其他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他汀类药物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罗格列酮、匹格列酮)有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的抗炎作用(独立于它们对血压、血脂和血糖的作用之外)。ACE抑制剂抑制血管紧张素所引起的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他汀类药物增加内皮一氧化氮产生,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动脉壁脂质聚集,导致斑块逆转。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能控制炎症前期基因的表达。常规应用他汀类药物作为缺血事件的一级预防尚有争议。然而,几个控制很好的研究支持他汀类药物用于高危病人(如血压和血脂正常的糖尿病人,有多个危险因素的病人,包括高脂血症和(或)高血压)。有时给血脂正常但CRP高的病人用他汀类药,支持这样做的资料极少,不过正在研究中。

叶酸0.8mg口服,每天2次,用于治疗和预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但这是否能降低动脉粥样的危险还没有确定。维生素B6和B12也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支持它们应用的资料极少,二者尚处于研究中。钙mg口服,每天2次,在某些病人可能会帮助使血压正常。正在研究大环内脂类和其他抗生素,以确定治疗慢性隐匿性肺炎衣原体感染是否抑制炎症并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程和表现。

——默克诊疗手册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ghi.com/xgyy/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