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和预防今日静海区医院米
今日下午我院请来米金洪主任为我院各科室医师培训心脑血管诊治中的问题和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万人,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只要日常生活中养成一些好习惯就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1)不可干预的因素
1、年龄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55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加,每增加10岁,卒中发生率约增加1倍。
2、性别男性卒中的发生率高于女性。
3、遗传因素父母双方的卒中史均增加子女的卒中风险。(约2~4倍)
(2)可干预的因素
1、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升高都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正相关,并呈线形关系。研究表明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5mmHg,卒中相对风险约为血压正常者的4倍。
2、吸烟可以影响全身血管和血液系统,如加速血管硬化、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尼古丁还可刺激交感神经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吸烟可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2倍,增加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2~4倍。
3、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使缺血性卒中的患病风险增加3.6倍。
4、心房纤颤使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显著增加,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有资料显示,其脑卒中风险增加3~4倍。
5、其他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脏瓣膜修补术后、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病的围手术期、心导管和血管内治疗、心脏起搏器和射频消融等均增加栓塞性卒中的发生率。
6、高脂血症研究表明血胆固醇每增加1^,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升高25%。低密度脂蛋白与缺血性卒中研究较少,无一致结论。然而,高密度脂蛋白每增加1mmol/L,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47%。
7、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脑卒中发生率为每年1%——3.4%;长期随访研究显示,无症状颈动脉狭窄(50%——99%)10年脑卒中发病率为9.3%,15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6.6%。
8、镰状细胞贫血基因异常的纯合子患者,20岁前脑卒中累计发病率超过11%,且大部分在儿童期发病。
9、绝经后雌激素替代治疗研究显示雌激素加孕激素替代治疗明显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10、膳食和营养每天增加摄入蔬菜和水果,脑卒中相对危险度减少。每日维生素C、维生素E及类胡萝卜素摄入量与脑卒中的风险无显著相关性。低钠、高钾摄入可降低脑卒中风险,可能与降低血压有关。
11、运动和锻炼年发表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高强度积极锻炼与低强度积极锻炼比较,可降低脑卒中及死亡风险27%;中等强度积极锻炼较消极锻炼可降低脑卒中及死亡风险20%;高强度及中等强度的积极锻炼(与低强度积极锻炼相比)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出血性脑卒中同等有效。
12、肥胖和体脂分布肥胖患者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因此增加了卒中的发病风险。
13、其他包括代谢综合症、酗酒、口服避孕药,以及药物滥用、睡眠呼吸障碍病、偏头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A2升高、高凝、炎症、感染、血流动力学异常、血黏度增高、纤维蛋白升高级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等。
(一)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是指预防有卒中倾向、尚无卒中病史的个体发生脑卒中,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各种可控危险因素,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开展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健康教育以及控制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的数量、危险因素是否已造成相应的并发症、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等,进行分级干预。主要包括:
1、高血压防治措施包括限制食盐摄入量、减少膳食中脂肪含量、减轻体重、适当体育运动、减少饮酒量及长期坚持降压药物治疗。血压应控制在/90mmHg以下,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血压应控制在/80mmHg以下。
2、吸烟吸烟者应戒烟,可用尼古丁替代品及口服戒烟药。提倡公共场合禁止吸烟,以减少被动吸烟。
3、高脂血症对无心血管事件,但血总胆固醇升高或高脂血症伴有非高密度脂蛋白升高者,应积极降脂治疗;血脂正常,但已发生心血管事件或高危的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及改变生活方式治疗。
4、糖尿病理想水平为空腹血糖应小于5.6mmol/L,可根据情况,通过饮食控制、服用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5、心房纤颤合并有高血压和左心功能不全等卒中危险因素时,应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于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年龄超过75岁的患者,仍建议华法林抗凝治疗。
6、其他对于有心肌梗死、颈动脉狭窄、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
(二)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是指针对已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患者,寻找卒中事件病因并加以纠正,从而达到降低卒中复发的目的。
1、病因预防对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病因预防,基本与一级预防相同。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于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患者,建议常规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应用阿司匹林75~mg/d,对有胃溃疡病史、阿司匹林抵抗或不能受患者可改用氯吡格雷75mg/d。
3、抗凝治疗对已明确诊断为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应使用华法林治疗。
4、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反复TIA患者发生完全性卒中风险极大,所以应积极寻找并治疗TIA的病因。
1、认识自身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实行自我保健
老年人要对自己健康负责,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参加健身运动,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减缓肌肉萎缩,防止肥胖,增强心脏功能,最有利于心脏功能的锻炼是大步行走。
2.戒除不良嗜好与不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规律和方式,有个人的文化兴趣爱好。预防的关键在于坚持低脂膳食,改变高脂肪饮食习惯,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增加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生活中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有粗粮、麦麸、米糠、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天摄入35-45g最佳,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可多吃鱼和鱼油,鱼油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可以预防动脉硬化。多吃豆制品,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磷脂,常吃豆腐、豆干、豆油等有益于人体健康,可以预防血脑血管疾病保证饮食的多样化,保持体内酸碱平衡,保持血管软化。
3.每年做健康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患,45岁以上中老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于高危对象,要定期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4.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走路、慢跑、游泳等运动,体育锻炼贵在坚持,要天天锻炼才能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运动可以使体内新成代谢加快,血液流动速度加快,达到预防血脑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5.要以健康的心态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因急躁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并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
6.每天按时休息,不能熬夜,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高质量的睡眠是消除人体疲劳的主要方式,可以使大脑和身体同时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也是人们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保障。
本文感谢
医院神经内科
米金洪主任
大力支持
与医生一对一交流庆国庆中科白癜风预约就诊治白癜风公益援助转载请注明:http://www.mdghi.com/jbby/7782.html
- 上一篇文章: 北京一女子每天吃煮熟的香菜,30天以后惊
- 下一篇文章: 谁说女子不如男,她在外打拼事业有成,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