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血管外科专家张学民植入血管的支架
最近,退休在家的老李一直在为一件事纠结:年,他曾因下肢动脉血管粥样硬化闭塞做了支架手术,术后他遵循医嘱,积极地进行康复计划、定期复查、控制可能造成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但曾经术前血管外科医生的一句话,让他久久不能平静。“支架都有使用年限,一定要定期复查,密切观察。”
如今,11年过去了,虽然老李的下肢血液供应一直处于良好状态,但他还是担心:超过使用年限的支架在体内,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需不需要再取出来呢?
本期跟着小编医院血管外科张学民副主任医师那里,了解一下植入血管的支架超期了,该怎么办?
“支架作为一种人造物品,自然有其使用寿命,但通常植入体内的支架即便是过了所谓的‘期限’,只要患者坚持定期复查,很少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也不必再取出。”张学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外科开刀手术,介入手术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势。
随着医学的发展、血管外科专业知识的普及,医院医生具备了血管外科的专业知识,各种动脉病变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其中以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颈动脉狭窄等疾病更为多见。
正是各种动脉疾病的检出率增多,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治疗技术的革新。其中以微创介入手术最为代表,涉及到最主要的医疗器材就是各种球囊和支架。
“球囊用于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动脉管腔,扩张后撤出体外。支架则属于永久性植入体内,以维持管腔或作为覆膜支架的骨架,将人工血管膜固定在特定的血管部位,以封堵动脉瘤体或动脉破口。”张学民说,一旦支架植入人体,极少患者愿意再次手术取出支架。
也正是基于此,反对支架植入技术的学者,便以此作为拒绝血管介入手术方式理由,向患者灌输相应观点,进而导致一些血管疾病患者会产生“手术选择困难征”。
那么,当患者面临不同手术方式应该如何抉择呢?
针对血管外科疾病治疗,外科开刀手术已经发展了数十年,有取栓、搭桥等治疗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而介入手术作为后起之秀,近些年有了长足进步。
一组公开的数据显示:传统开刀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死亡率5%~10%,截瘫率接近15%,而介入手术,手术相关死亡约2%以下,永久截瘫率0.6%。
“需要提醒的是,介入手术需要在导管机透视下进行,操作部位远离病变部位,对术者的经验和技术依赖程度高,一些并发症也不同于开刀手术,这就需要术者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能力。”张学民说,血管外科介入医生的水平有可能直接决定手术的好坏。
针对于有人担心支架植入体内后“超期服役”是否会身体带来影响的问题,张学民觉得,大可不必,“之前在我们科室进行治疗的血管疾病患者,经过15~16年的随访,至今支架仍然完整地留在体内,并未对患者有任何不良影响。”
再加上,各种介入器材的生产厂家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产品测试。以主动脉覆膜支架为例,美国FDA要求支架的随访期限至少达到5年,美国某支架厂家从多种材料中挑选原材料,支架成型后再进行各种力和扭曲状态下模拟4亿次心动周期(相当于体内10年),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可靠。我们国内一些大的厂家也开始北京正规白癜风医院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ghi.com/hbyx/7850.html
- 上一篇文章: 健康学一招,测测你的血管究竟好不好
- 下一篇文章: 健康中心三分钟带你了解下肢动脉狭窄